记者调查!揭秘论文“AI查AI”背后的乱象
有人详细介绍不同软件特点和擅长修改的内容。但大家也满是无奈,有的论文内容被无端删减,有的引用数据没了出处,更有人笑称论文被改成了“火星文”。
某查AI率软件的开发人员对记者说:“AI检测做不到完全精准判定,是有误判率的,不同软件的误判率也不同。另外,若文本经过人工深度修改或混合了人类与AI的创作内容时,检测准确率会下降。”
AI检测形成产业链
主打一条龙服务
记者注意到,降AI率服务正悄然兴起,不少帖子宣称能通过专属算法将论文的“AI率”从90%降至10%以下。记者在电商平台搜“降AI率”,显示无结果;搜“AI率”,却能看到大量检测AI率的软件。一些销售检测软件的商家也会为买家提供降低AI率的服务,也有的商家以售卖AI软件的名义销售降AI率的服务。这一服务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职业名称“降手”。
(千库网授权图片)
在电商平台上,这些“降手”会以销售软件为幌子来掩饰自己的真实业务,但在社交平台和二手销售平台上会毫不避讳地打出“降低AI率”的招牌,价格通常为“1000字10元”,“量大面议”。
此外,一些查重和AI检测软件也纷纷推出降AI率套餐,用户付费检测后还可以付费降AI率,主打一条龙服务。记者看到有软件标注的宣传语为“专注从细节提升论文降低AI率,适配3000字到20万字、50万字等各篇幅论文”“弱化AI论文生成痕迹,将论文AI痕迹降低至8%以下”。
8月22日,记者与“降手”交流得知,他们降低AI率的方法,主要是调整句式、词语。比如少用高级词汇,多用口语化表达;多添加有情感、带细节的语句;句子逻辑别太顺,语言别太工整等。
合理使用才是正途
让AI回归工具的本质
查AI代写是有必要的,但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给出合理使用和AI误判的空间。小张向记者坦言,确实有部分大学生完全依赖AI来完成报告和论文,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但完全不使用AI工具也不现实,应当允许大家合理合规地运用AI工具。
在采访中有人工智能专家提出了几点疑惑:查AI率、降AI率的软件如何保证其算法的合理性,检测AI率时又是否为后续降低AI率埋下了伏笔?用AI降低AI率就不算AI撰写了吗?
目前,已有研究团队正在推进学术写作轨迹追踪系统建设,该系统通过记录论文从提纲、初稿到终稿的修改过程,结合文献查阅记录、实验数据支撑,构建更立体的原创性评估体系。
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去年发布了《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
在采访中有AI开发者表示,从高校明确AI使用边界,到研究团队探索更科学的原创性评估体系,这些努力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让AI回归工具的本质,成为辅助人类思考、激发创新灵感的伙伴,而非投机取巧的捷径。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