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意见,也存在抄袭行为?
本文整理自《Nature》于2024年5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原文题目为 Plagiarism in peer-review reports could be the ‘tip of the iceberg’。
2023年5月,波兰一位研究者Mikołaj Piniewsk在查看审稿意见时发现了一些异常:三位审稿人中,有两位的审稿意见含糊不清,缺乏实质内容。Piniewski用Google查询了审稿意见中的一些短语。
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这些审稿意见与已发布的审稿意见(来自MDPI和PLOS等出版商)完全相同。他又去查看了几个月前提交的另一篇手稿,在那篇手稿的审稿意见中,发现了更多的抄袭文本。随后,他与几位合著者组建了一个团队,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2024年2月,这项调查结果发表在《Scientometrics》上,他们检查了数十起明显的抄袭案例,发现了19家期刊的审稿意见使用了相同的语句,50篇同行评审报告有重复的文本。研究指出,这些发现可能只是同行评审系统中不当行为的“冰山一角”。
研究内容
Piniewski等人的分析包括三部分。首先,他们将自己两篇手稿的五份同行评审报告上传到一个在线剽窃检测工具中,相似度为44%-100%。
随后,他们将一份可疑的同行评审报告拆分成一到三个句子,在Google上搜索,Google在几秒内返回了多条搜索结果。结果显示,2021-2023年间发布的22份开放的同行评审报告中出现了完全相同的语句。
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最令人担忧。研究者选了一句话——包含43个单词,有多种语言错误(包括大小写问题),将其粘贴到Google中。搜索显示,这句话或其改写形式已被用于50份同行评审报告。
这些同行评审报告主要来自MDPI、PLOS和Elsevier旗下期刊。该团队发现,2021-2023年,重复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开放获取的同行评审报告数量的增加,还是剽窃问题日益严重。Piniewski认为,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审稿人会在同行评审报告中使用剽窃的文本?研究团队认为,一些人可能是想节省时间,而另一些人可能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信心。
问题的根源
同行评审报告内容的重复和操纵同行评审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澳大利亚一位研究者表示:“2010年前后发现的同行评审操纵,可能是由论文工厂(生产假研究论文并出售作者身份以获利)造成的。众所周知,论文工厂会篡改审稿意见以推动论文发表。
然而,Piniewski公布的案例未显示出论文工厂参与的证据。此外,一位研究者怀疑期刊编辑可能也卷入了这一过程,建议调查那些允许不当行为或剽窃同行评审报告存在的期刊编辑。
Piniewski等人还担心,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发展,同行评审报告中的重复情况会越来越多。尽管该团队没有调查AI的使用痕迹,但AI快速摄取和改写大量文本的能力被视为一个新的问题。
2024年3月,arXiv预印本服务器发布了一篇研究。研究显示,一些研究者使用ChatGPT来协助撰写审稿意见,并列举了同行评审报告中可能标志AI使用的100个形容词。
如何避免同行评审中的剽窃行为?
一些出版商似乎正在采取行动。PLOS媒体关系经理Bethany Baker表示,PLOS出版伦理团队正在调查同行评审报告中的潜在剽窃行为。
Elsevier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此事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正在进行调查”。
MDPI研究诚信和出版伦理团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已经意识到审稿人的潜在不当行为,正在“积极解决和调查这一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建议是使用剽窃检测软件检查所有的同行评审报告。2022年,出版商Sage Publications的数据科学家Adam Day发现了审稿意见中的重复文本,这些文本可能暗示论文工厂的参与。Day提供了类似的解决方案,即使用反剽窃软件,如Turnitin。
文章整理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