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作文20年:你是哪一届的?
江苏高考试题近二十年经历了两个时期,首先是自主命题时期,其次是全国卷时期,下面一起细看下往年题目,找找你是哪一年参加的?
一、自主命题时期(2005-2020年)
2005年
题目:《凤头、猪肚、豹尾》(话题作文)
核心内容:以写作结构比喻人生追求,要求从“开头精彩、中间充实、结尾有力”的角度展开论述,可选取任一或多个维度切入。
特点:首次将写作技巧与人生哲理结合,强调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体现江苏卷早期“文化散文”风格。
2006年
题目:《人与路》(材料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引用鲁迅“世上本无路”的名言,结合“走的人多了路的变化”,探讨个体选择与时代路径的关系。
特点:将文学意象与哲学思辨结合,要求考生从历史、文化、现实多角度展开,凸显江苏卷对人文底蕴的重视。
2007年
题目:《怀想天空》(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以“天空”为象征,引导考生书写对自然、历史、理想的感悟,强调个体与广阔世界的联结。
特点:延续文化抒情风格,鼓励诗意表达,满分作文《好奇心》因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引发广泛讨论。
2008年
题目:《好奇心》(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聚焦人性本能,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历史案例,分析好奇心对成长、创新的驱动作用。
特点: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体验,强调细节描写与思辨深度的结合,体现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
2009年
题目:《品味时尚》(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以“时尚”为切入点,探讨流行文化与经典价值的关系,要求辩证分析模仿与创新的互动。
特点:首次引入流行文化元素,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体现时代敏感度。
2010年
题目:《绿色生活》(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以“绿色”为主题,从生态环保延伸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要求结合具体细节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特点:呼应全球环保趋势,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强调“小切口、大视野”的写作策略。
2011年
题目:《拒绝平庸》(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强调个体价值,鼓励突破常规,要求结合历史人物或现实案例论证“平庸与创造”的对立关系。
特点:满分作文《风沙渡》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热议,标志江苏卷从抒情向思辨的转型。
2012年
题目:《忧与爱》(命题作文)
核心内容:以孟郊、艾青诗句为引,探讨情感的复杂性,要求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结合。
特点:通过“忧”与“爱”的辩证关系,考查考生对人性、社会的深度思考,体现江苏卷“以小见大”的命题特色。
2013年
题目:《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通过自然现象隐喻人类行为边界,引导考生思考“干预与尊重”的生态伦理。
特点:以寓言形式引发哲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2014年
题目:《青春逝去》(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围绕“青春是否不朽”展开讨论,要求结合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分析时间与价值的关系。
特点: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历史文化结合,鼓励考生从“不朽”的多元定义切入,体现思辨深度。
2015年
题目:《智慧》(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以“智慧与自然相似”为核心,要求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哲理,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特点:引用《尚书》等经典文献,强调“知行合一”的智慧观,标志江苏卷文化底色的强化。
2016年
题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围绕“表达与沉默”的辩证关系,探讨个性彰显与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特点:通过俗语引发思辨,要求考生结合信息时代背景,分析语言表达的边界与意义。
2017年
题目:《车》(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以“车”为载体,串联社会变迁、情感传递与人生哲理,要求从具象事物中挖掘抽象内涵。
特点:将交通工具作为文化符号,考查考生对时代发展与人性本质的关联思考。
2018年
题目:《解读语言传递》(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从音乐、雕塑、基因等多元“语言”切入,探讨不同符号系统对认知世界的影响。
特点:突破文字语言的局限,引导考生关注跨学科视角,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2019年
题目:《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引用《尚书》典故,探讨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
特点:通过自然现象隐喻文化交融,要求考生从历史、现实多角度论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2020年
题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结合智能互联网时代背景,分析信息茧房现象,要求思考个体在信息洪流中的自我塑造。
特点:首次直接关联科技伦理,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社会问题结合,体现江苏卷“守正创新”的命题理念。
二、全国卷时期(2021-2024年)
2021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体育之效》(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引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探讨“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要求结合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展开论述。
特点:呼应“健康中国”战略,将体育精神与人生哲理结合,体现全国卷“立德树人”的导向。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本手、妙手、俗手》(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以围棋术语为喻,强调基础与创新的关系,要求考生分析“本手”对“妙手”的支撑作用。
特点:通过传统文化符号引发思辨,考查考生对规律与突破的理解,体现全国卷对传统文化的活化运用。
2023年(新课标Ⅰ卷)
题目:《故事的力量》(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围绕“好故事”的价值,要求结合文化传播、个人成长等案例,分析故事对表达、沟通、价值观塑造的作用。
特点:呼应“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主题,强调文化自信与叙事能力,体现全国卷对现实议题的关注。
2024年(新课标Ⅰ卷)
题目:《答案与问题》(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针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解答问题”的现象,探讨“问题是否会减少”,要求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特点:聚焦科技伦理与人类主体性,引导考生反思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关系,体现全国卷对未来社会的前瞻性思考。
2025年(新课标Ⅰ卷)
题目:《民族魂的三重奏》(材料作文)
核心内容:
- 材料一:老舍《鼓书艺人》中艺人因时代动荡无法开口演唱的困境
- 材料二: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抗争精神
- 材料三:穆旦《赞美》中“带血的手拥抱民族”的觉醒与新生
要求考生结合三则材料,围绕“民族苦难与复兴”“个体表达与时代使命”展开联想与思考。
命题特点:
1. 历史纵深与时代共振:
材料跨越抗战时期(艾青、穆旦)与当代文学(老舍《鼓书艺人》),以文学经典串联民族记忆,呼应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考生需从“沉默—呐喊—新生”的情感脉络切入,展现对民族精神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思考。
2. 多元表达与辩证思维:
老舍笔下的“开不了口”象征失语困境,艾青的“嘶哑歌唱”代表精神突围,穆旦的“带血拥抱”指向民族觉醒。题目要求考生辨析不同时代语境下的表达形式,如“沉默是否是另一种抗争”“艺术如何超越语言的局限”。
3. 文学性与思辨性并重:
材料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学意象(鸟、带血的手),鼓励考生以诗化语言表达情感,但需避免空泛抒情。优秀作文需结合历史案例(如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坚守)或现实议题(如文化传承中的失语现象),体现“以小见大”的论证深度。
江苏近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既承载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品格,又紧扣全国卷的时代脉搏,始终以“人文性”与“思辨性”为核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现实洞察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确实越来越挑战全面性发展了。#高考##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