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pdf
202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如《尚书》最早提出的“诗言志”,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
强调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其实,一切“创作”(放宽定义),乃至我们平时的写作也都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800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分析】材料引用《尚书》和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内容,探讨
对于“创作”的理解,是一道读写结合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有两
层意思,第一层表达“创作”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即“诗
言志”;第二层是“创作”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两者构成因果关
联,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材料第二句话则不局限于“诗”和“文
学创作”,扩大“创作”的内涵,比如平时的写作、绘画、书法、
音乐创作、绣花、雕塑、手工制作等等。
综合材料来看,材料的关键词是“创作”以及“人工智能”,前者
应该是写作核心重点。考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可以思考:什么是创
作?创作是人类特有的吗?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取代创作吗?它对
创作有什么影响等等,比如人工智能写作对文学创作领域的冲击,
让人不禁联想到二十多年前美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希利斯•米勒提
出的“文学终结论”;比如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之后,“作者之死”的
第1页共10页
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讨论等等。考生可以从创作的意义、人工智能
的局限性、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等方面来展开写作。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创作是人类情感
与思想的表达。接着结合材料阐述自己对“创作”的理解,可以列
举典型例子说明“创作”的特点,比如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中国
传统的字画等这些无不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都表明创作
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这
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然后探讨“创作”与“人工智能”的关
系,以及“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探讨“人工智能”在“创
作”方面的局限性,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
题。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文学温度。
2.创作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3.创作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4.创作是心灵的回声,思想的光芒。
【范文】
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文学温度
在《尚书》提出的“诗言志”这一古老命题的启示下,我深思着
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所强调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深感文学的力量。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崛
第2页共10页
起让我们不禁担忧,一切创作,甚至我们的日常写作,是否会被冷冰
冰的机器取代?然而,我坚信,文学的温度,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
港湾。
创作,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当我们阅读一首
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呼吸,能听到作
者的心跳。那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有温度的,是温暖的。而
人工智能,却无法触及这温度。
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次写作经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独自
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花飘落。内心涌动的情感让我无法入睡,于
是我拿起笔,开始在纸上书写我的心情。文字在纸上跳跃,如同雪花
在空中飞舞。写着写着,我感到一股暖流从内心涌出,温暖了我的全
身。那是文学给我的力量,那是文学的温度。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在那里,
我们可以释放情感,可以追寻思想。而人工智能,却无法替代我们在
那片天地里的畅游。因为,它无法感受我们的情感,无法理解我们的
思想。它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冰冷地输出文字。而文字,没有了温
度,就失去了生命。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它可以在短时
间内输出大量的文字,可以模仿各种文体,可以做到语法正确,逻辑
清晰。但,这些都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因为,它无法触及人类的
情感,无法表达人类的思想。
在我看来,文学的温度,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那是我们在
第3页共10页
寒冷的冬夜,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花飘落时,内心涌动的情
感。那是我们在追寻思想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的火花。那是我们在
文学天地里,自由翱翔的喜悦。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文学的价值。它是我
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灵魂港湾。让我们珍惜文学的温度,让它在
我们心中永远燃烧。因为,那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港湾,那是人类
独有的财富。
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人类的情感,追寻人类的思想。让
我们用温暖的文字,去温暖别人的心。因为,文学的温度,是这个世
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
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
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
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
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
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